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「天人合一」中有關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概念

「天人合一」中有關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概念

 我國的文字記載中很早就出現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簡單觀察,除了地理描述,還留下大量有關天、地、人生的哲學思考。在有關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理念中,最為突出的當屬「天人合一」的思想。
  早在先秦時期,儒家、道家、陰陽五行家就表現出強烈的「天人合一」的文化傾向。學者高晨陽認為三家的思想可以分別概括為以天合人、以人合天、天人感應。關於“天人合一”的“天”,至今眾說紛紜。有季羨慕林主張的「天」即「大自然」的一義說,馮友蘭主張的五義說,劉澤華提倡的六義說等,但目前以張岱年主張的三義說最為普遍,分別指最高主宰、廣大必利吉
必利吉藥局
必利吉ptt
必利吉哪里買
必利吉藥局ptt
必利吉正品

必利吉副作用
必利吉真偽
必利吉官網
必利吉 dcard
必利吉高雄
必利吉 香港自然和最高原理。「人」一般指人類,但在「天人感應」思想體系下,主要指君王或統治者。正因為人們對「天」有不同理解,所以「天人合一」的詮釋也是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

  20世紀後半期,中國的「天人合一」思想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價值被西方的生態倫理學者發現和肯定,並被賦予了解決生態危機的作用和意義,一些國內學者對此表示認同。1990年,錢穆在《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》中指出,“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,主要亦即在此”,“此”指的就是“天人合一”觀。他認為,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自古以來既能注意到不違背天、不違背自然,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,由此掀起了國內對「天人合一」的熱烈探討。
  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
  古代農業社會,農業生產與四季更替、氣候變遷有密切關係。雨暘時若,就會獲得豐收,氣象異常則會減產,甚至顆粒無收,導致飢荒,這本屬自然規律。但根據文獻記載,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各種自然現象就被看作天意的表達方式,「天垂象,見吉兇」(《週易·係辭上》)表達的正是此意。《洪範》談到國君的惡行會伴隨自然界的異常現象,而《月令》則規約國君和國民每個月的行為,以求得與天地萬物的和諧。
  漢代董仲舒在此基礎上,最早提出「天人合一」並對之進行理論詮釋。他在《春秋繁露》一書中寫道:「天亦有喜怒之氣,哀樂之心,與人相副,以類合之,天人一也。」又言「天人之際,合而為一」。提出了天人同類合一的想法。他把構成天的基本要素歸結為天、地、陰、陽、金、木、土、水、火和人等十端,十端當中,人與天、地共同構成萬物之本。必利吉
必利吉藥局
必利吉ptt
必利吉哪里買
必利吉藥局ptt
必利吉正品

必利吉副作用
必利吉真偽
必利吉官網
必利吉 dcard
必利吉高雄
必利吉 香港

  根據天人同類說,董仲舒把天道當作政治原則和人倫道德的依據。董仲舒在論證天人同類的過程中,分別利用了以數相副和以類相副的比附法。在天人同類的基礎上,他進一步論證天人感應的理論基礎同類相感。同類相感在董仲舒之前已有論述,如《周易·幹傳》中記載: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」《呂氏春秋》也有載,「類固相召,氣同則合,聲比則應」。在董仲舒看來,「天人感應」的形式不外乎天降符瑞和天降災異兩種。董仲舒「天人感應」論的出發點在於論證封建統治秩序的合理性,並利用了天的名義和權威來限制君權;在神靈之天和自然之天之外還提出道德之天,但又無法把三者統一起來,內部存在混亂和矛盾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,董仲舒對“天人合一”命題的論證,也是建立在當時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的,如他指出許多自然現象“非人所意也”,人必須對它們抱有敬畏的態度,從這個角度看,也反映他有一定的科學理性。因此,「天人感應」作為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方式,可視作古代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思想根源。
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